一、国家提高石化行业碳减排目标 1月初,国家发布《工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12~2020年),要求到2015年石化、化工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0年分别下降18%和17%,比此前的目标高出2个百分点以上,对全行业的低碳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PS发泡餐具14年后解禁 2月2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PS发泡餐具被从淘汰类产品目录中删除,这表明被禁了14年的该产品重获市场生机,由此引发全社会对该产品安全性、环保性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大讨论。 三、我国成为首个以煤为原料生产石油化工产业链全部产品的国家 3月18日,世界首套万吨级甲醇制芳烃工业试验装置通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鉴定。至此,我国成为全球首个以煤为原料生产石油化工产业链全部产品的国家,在新型煤化工产业的技术应用和创新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 四、大型化工项目再引风波 4月底5月初,继前几年PX项目受到民众质疑之后,中石油在四川、云南两地规划的炼油和石化项目再次引发民众对这些项目安全环保性的担忧,并在当地出现反对上项目的群体事件。相关企业与地方政府通过广泛地说明与沟通,积极回应社会质疑和关切。 五、“美丽化工”大型活动正式启动 5月16日,石油和化工行业“美丽化工——重塑行业形象,改善公众认知,推介优秀企业”大型专题宣传活动正式启动,包括高校演讲、媒体对话、科普宣讲等在内的一系列活动贯穿全年,并于12月9日发布了行业首个社会责任调查报告,首次评出了“企业公民楷模榜”,石油和化工行业内69家有影响、贡献突出的企业上榜。 六、最严厉环保核查在草甘膦(双甘膦)领域展开 5月24日,环保部正式启动针对草甘膦生产企业的环保核查,核查历时三年,将全面调查所有草甘膦(双甘膦)生产企业的污染物总量控制、达标排放、废气回收和治理设施等情况,规模小、生产中低端产品、没有足够研发能力以至给环境造成危害的企业面临淘汰。 七、中国原油贸易最大单笔合同签订 6月21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俄罗斯石油公司签署合同,在未来25年内俄将每年向中国供应4600万吨原油,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对外原油贸易最大的单笔合同。 八、国际化肥贸易体系发生巨变 7月30日,全球钾肥两大卡特尔之一的BPC破裂,其主要成员俄Uralkali宣布退出此出口卡特尔。10月2日,美国美盛公司宣布,全球最大磷肥出口联盟磷酸盐化学品出口协会解体。两大事件对全球化肥贸易格局及我国化肥产业和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九、青岛发生输油管爆炸事故 11月22日,青岛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发生泄漏爆炸事故,造成62人死亡,成为今年以来行业发生的最严重安全事故。此事故引起国家最高管理层的高度关注,被定性为严重责任事故。全国各地为此全力排查油气输送管线安全隐患,强化安全管理。 十、石化行业化解产能过剩对策建议上报 中国石化联合会经过近一年充分调研和全方位研究,完成《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专题调研报告》的编制工作,并陆续将炼油、氮肥、磷铵、氯碱、纯碱、电石、甲醇、氟硅8个子行业化解产能过剩具体措施和政策建议上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家能源局、国务院国资委等相关部门。
靳小桂 2014/1/6 23:22:58 煤制烯烃“巨无霸”项目签署EPC合同
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周发布公告称,该公司与中天合创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签署了新型煤化工工程EPC总承包合同。这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煤制烯烃项目,建成后甲醇制烯烃规模将达到360万吨/年。12月30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部副主任王秀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石化作为石油化工领军企业,在烯烃下游产品生产技术和市场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本次EPC总承包合同的签署,标志着煤制烯烃产业领域增加了一支重要力量。从产业角度看,有利于实现烯烃原料路线的多元化。 据了解,中天合创项目采用中石化炼化工程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甲醇制烯烃(SMTO)技术,该技术目前已经实现产业化应用。2011年10月10日,中国石化中原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60万吨/年甲醇制烯烃装置产出合格乙烯、丙烯,实现装置一次开车成功,截至目前装置运行状况良好。 本次签署EPC合同的中天合创项目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是中石化炼化工程打造新型煤化工一体化产业链的标志性项目。根据该合同,中石化炼化工程的工作范围包括煤气化装置、净化装置、360万吨/年甲醇合成装置、两套180万吨/年甲醇制烯烃装置、20万吨/年烯烃催化裂解装置、35万吨/年聚丙烯装置(环管)、35万吨/年聚丙烯装置(气相)、12万吨/年低密度聚乙烯装置(釜式)、25万吨/年低密度聚乙烯装置(管式)、30万吨/年线型低密度聚乙烯装置(气相)、1万吨/年甲基叔丁基醚和3万吨/年丁烯-1联合装置等主要生产装置,以及配套空分空压装置、烯烃中间罐区等公用工程和辅助生产设施的设计、采购、施工(EPC)总承包工作。该合同自签署之日起开始生效,合同约定中交日期为2015年10月30日,合同总额约为186.7亿元。 据了解,中石化炼化工程目前已拥有煤制合成气、合成气净化及变换、煤制天然气(SNG)、合成气制甲醇、甲醇制烯烃(DMTO/SMTO)、煤直接制油、煤间接制油等新型煤化工关键技术,经过统筹优化,已经形成上下游配套完整的技术业务链。在中天合创项目中,中石化炼化工程旗下各参建子公司将首次采用联合总承包模式,成立联合项目管理部,建设一体化生产设施和后勤营地。这一模式能显著降低工程建设成本和管理成本,优化资源分配、发挥协同效应,实现利益最大化。 量力而行有序发展 在蛇年收官之际,世界最大煤制烯烃项目——中天合创360万吨/年甲醇制烯烃项目工程总包合同正式签订。此次中石化高调进军煤制烯烃领域,成为继神华、大唐之后又一家建设大型煤制烯烃项目的央企,煤制烯烃又添生力军。项目投产后,无疑将促进中国烯烃原料多元化再上新台阶,不仅有利于中国烯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将大幅提升中国烯烃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中石化进军煤制烯烃示范意义重大。一旦更多实力强大的央企和地方国有企业瞄准煤制烯烃这块大蛋糕,必将带动包括煤制烯烃在内的非石脑油烯烃规模迅速扩大,在消除我国乙烯工业过度依赖石脑油的潜在风险的同时,提升烯烃产品竞争力。根据权威部门统计,到2016年底前,我国非石脑油烯烃总规模将达1650余万吨,占比超过50%。 不过,在肯定煤制烯烃对我国烯烃工业发展具有较大促进作用的同时,也有必要提醒企业和投资者:切莫一哄而上!煤制烯烃项目资金、技术和装备高度密集,且不说中石化发展煤制烯烃具有下游产品生产技术、资金、市场和渠道、人才等诸多方面的优势,即使企业在生产等方面各指标都过关,也还要面对煤价、甲醇与烯烃价格等市场变数。比如,今年四季度,已有外购甲醇制烯烃企业因甲醇价格飙升而出现亏损,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原料供应风险。因此,意欲进入这一领域的企业和投资者需量力而行,项目建设合理布局,才能使这一产业实现有序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