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煤制烯烃”不放松_中国甲醇网 - 综合信息
  首 页
    综合信息
    政策信息
    国内市场
    国际市场
    生产动态
    生产技术
    统计信息
    分析报告
    协会活动
    协会介绍
    2014国际氮肥甲醇会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信息
综合信息
 
 咬定“煤制烯烃”不放松
2014-06-13 | 编辑:assun | 【

前不久,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副所长刘中民荣获第七届周光召基金科技奖。

  他获奖的理由是:完成世界首次甲醇制烯烃工业性试验。

  甲醇制烯烃又称煤制烯烃,是以煤代替石油,先用煤制甲醇,然后用甲醇制取基础化工原料烯烃。刘中民课题组自主开发的煤制烯烃技术,英文缩写为DMTO

  20108月,神华集团采用DMTO技术在包头建设的180万吨煤基甲醇制取60万吨烯烃装置,投料试车一次成功,成为世界首套甲醇制烯烃工业示范装置。

  如今,DMTO技术工业装置实施技术许可合同已签了20套,烯烃总规模1126万吨/年。

  这说明,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并非可望不可即。

  然而,DMTO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的路程漫长而艰辛。正如刘中民所说:为实现DMTO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大连化物所的四代人干了30多年。我这个‘60属于第三代,头发都干白了。

  上世纪70年代,国际上就开始了煤代油的研究,但坚持到最后的只有两家。

  事情得从上世纪70年代说起。当时,全世界发生了两次石油危机,油价大幅攀升。受此影响,包括美、日在内的多个发达国家相继启动了煤代油攻关计划。

  到了80年代初,甲醇制烯烃催化剂研制被列为中科院重大课题,由大连化物所的陈国权和梁娟两位研究员牵头攻关。考上大连化物所研究生的刘中民,开始了与DMTO亲密接触

  经过无数次失败,大连化物所研制出固定床催化剂,并于1985年完成了实验室小试。1995年,在蔡广宇研究员带领下,大连化物所采用国际首创的合成气经由二甲醚制取低碳烯烃新工艺方法,完成了年制60吨烯烃的中试,创造了又一个世界第一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受全球石油价格下跌、新探明储量增加的影响,加上煤制烯烃技术难度特别大,国际上坚持下来的只有两家:美国的美孚石油联合油品公司。

  国外技术在进步,你不进步就落后了。在最困难的时候,一定要挺住。

  19952月,刘中民接过DMTO的接力棒后,中试完成的喜悦很快烟消云散。每桶石油的最低价格不到10美元,用煤制烯烃无账可算。当他们申请国家九五攻关项目时,被否掉了。

  国家不积极,国际合作也走不通。大连化物所完成中试后,美国一家跨国公司就找上门来要求合作。但在当时,这样的合作没人敢批。

  国际合作不允许、国家计划不支持,煤制烯烃到了最困难的时期。于是,刘中民开始往全国跑,寻找合作研发企业:北京、甘肃、陕西、四川……几乎跑遍了所有可能有一线希望的地方,但一家也没谈成。

  这一阶段真是最艰险、最困难的。刘中民说,除了寻找合作单位搞工业示范,他们还得继续完善现有技术,因为国外还有公司在做。人家的技术在进步,你不进步就落后了。一旦落后,就永无出头之日。

  有心人天不负。救命稻草1998年降临。这年8月,时任中科院院长的路甬祥到大连化物所考察,他们赶紧打了一个报告给路院长。中科院后来下发了一个文件,给予100万元的资助经费。

  凭借这100万元救命钱,刘中民他们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继续寻找合作伙伴,同时在原有技术基础上进行再创新,继续完善工艺。

  在经费异常紧张的情况下,刘中民带领团队持续攻关,并取得了重大突破:把1995年中试时用的合成气经由二甲醚制取烯烃工艺改为合成气经由甲醇制取烯烃工艺。虽然两者的原理相同,但甲醇制烯烃的工艺更成熟,能做的规模也更大。

  回过头去想,那段日子真是难过!刘中民不胜唏嘘。

  为什么能坚持下来?

  因为我们一直觉得煤制烯烃这个大方向没有错,而且从技术上看,我们一直是最好的。刘中民说,另外,我是从老同志手里把这个事情接过来的,我不能把它做没了。所以,一定要挺住、坚持住。

  “2004年做大型试验的时候,我都快神经质了。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再没机会做了。

  刘中民的春天在2004年到来。这一年,国际油价回升,加上此前美国联合油品公司在北京开了一个声势浩大的发布会,宣布完成甲醇制烯烃中试,国内的热情又被点燃。

  当时,陕西省打算在榆林上煤制烯烃项目。在就此召开的专家研讨会上,有人建议用国外技术,但上亿美元的技术转让费实在让人心疼。这时,一位老专家推荐了大连化物所的技术。陕西省政府派员考察后,很快与刘中民签了合作合同。

  在正式建厂之前,要先做一个1天处理甲醇50吨的大型试验。这是全世界第一个这么大规模的大型试验,甲醇转化的装置高30多米,从设备来说相当于一个小工厂。刘中民说,这个做下来之后,我们就具备了从头到尾编制百万吨级装置工艺包的能力。

  陕西省对此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陕西新兴煤化工科技公司(即后来的新兴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划拨了8300万元试验经费。20045月,刘中民带领课题组成员开到西安附近的华县化工厂安营扎寨,开始了至关重要的大型试验。

  从实验室到工厂,从样品到产品,其技术难度可想而知。但刘中民最担心的还不是技术,而是人员安全、生产安全和环保安全。从一个单位的十几个人到几个单位的100多号人,从两米高的实验室仪器到36的大型装置……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以后就再没机会做了。

  当时我都有些神经质了。刘中民说,每天晚上都睡不踏实,过一会儿就爬起来看看装置上面的火炬,如果火炬亮着就没事,不亮就出事儿了。化工厂附近有采石场,经常放炮,有时候半夜听到的一声,我就从床上弹起来还以为我们装置出事儿了!

  700多个日夜的提心吊胆,终于迎来了激动人心的时刻。20065月,试验宣告成功,每天可以转化甲醇75国外的1天还不到1吨。

  2007年开始,刘中民带领队伍转战包头,迎接更为关键的大考

  华县的大型试验引起了国家发改委的关注,听取了刘中民的汇报,神华集团也改变了主意:包头煤制烯烃项目改用国内技术。

  200612月,神华投资150多亿元的包头煤制烯烃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项目。

  刘中民迎来了更为关键的大考:包头项目要是失败了,不仅意味着DMTO被判死刑,也会影响国家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发展。

  从2007年开始,刘中民带领队伍转战包头,投入到世界首套甲醇制烯烃工业示范装置建设的服务中。经过相关各方的精诚协作、日夜奋战,包头项目于201088试车成功。

  当时,千里之外的大连化物所正在举行全所研究员参加的发展战略研讨会。所长张涛收到刘中民发来的短信后,大声说:会议暂停,我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大家听说后,都站起来集体鼓掌。

  在DMTO大规模产业化的同时,大连化物所又研发出新一代甲醇制烯烃技术(DMTO—II)并完成工业性试验,使中国的DMTO技术在国际上持续领先。“DMTO—II每吨烯烃甲醇消耗降低10%以上,热量利用更合理,大幅度降低了烯烃生产的原料成本。刘中民说,该技术的诞生,进一步提高了技术经济竞争力和资源利用率,对发挥我国煤炭资源优势、缓解我国石油资源紧张局面、发展煤制烯烃新型煤化工产业意义重大。

  创新感言

  煤一定要用,不用的话解决不了国家长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经济社会的发展会受制于人。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要注重对新技术的开发。目前煤化工发展还是受制于技术,落后的技术再多都没有用。新技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研发出来的,需要超前部署、长期攻关。

  技术开发不能闭门造车,需要加强产学研合作。就目前而言,还应加大对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扶持力度,因为他们的技术研发动力更大、能力更强。

  技术研发需要一群技术的突破,而不是一花独放。单一的技术路线容易导致重复投资,造成潜在风险。

  煤化工和石油化工的关系,不应该对立,应互为补充、协调发展。

新闻评分
 
         站内检索
 
         最新信息
   煤制烯烃项目仓促上马存隐忧
   国内煤制烯烃产能将迎集中释放期
   氮肥甲醇呈现四大“新常态”
   国际甲醇大会 闯出转型新道路
   煤化工系统优化水耗可成倍下降
   烯烃制品垄断定价机制有望被打破
   全球最大BDO生产基地呼之欲出
   煤化工设备制造急需自主创新
   我自主气化炉稳运创世界纪录
   多省阶梯气价调整提上日程
   高耗能工业企业今年或逃过限电劫
   神宁煤化工二套聚丙烯装置试车成...
   延长180万吨/年MTO联合装置投运
   中石化公布混合所有制改革引资方...
   俄罗斯建设甲醇-合成氨联产装置
更多>> 
  访问旧版  | 国内市场 | 国际市场

版权所有 中国甲醇网京    ICP备11010200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145

 中国氮肥工业协会 电话:010-82032114 传真:010-82038259 email:sys@cnfia.com 网站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