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化工企业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河南部分重点化工企业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对接市场需求,通过技术创新和延伸产业链,开发新产品,向高端化、精细化方向发展,着力提升产品竞争力,取得了突出的业绩。
上马新材料
“面对经济形势和利润下滑的趋势,企业只有调整产品结构,促进产品转型,才能应对市场新常态。”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杨茂良表示。
黎明院拥有化学推进剂及原材料、聚氨酯新材料、含氟气体材料、过氧化氢及配套原材料4个专业领域和工程设计、分析测试两个服务单元,近年来由于需求疲软、市场竞争加剧,不少产品利润下滑严重,成为企业的沉重包袱。
对此,从2013年下半年起,黎明院着力解决这一困扰企业多年的难题。“我们下决心关停亏损装置,重点发展聚氨酯汽车配套新材料以及含氟高纯精细化学品。”黎明院战略规划部主任姚庆伦说,黎明院紧紧抓住国家政策支持汽车产业发展这一市场机遇,将聚氨酯汽车配套新材料列为企业发展的重点。目前,聚氨酯汽车配套新材料已成为黎明院的第一支柱产业,2014年实现营业收入2.86亿元,占黎明院营业收入的47.4%。
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也在新材料开发上不懈努力。六氟磷酸锂是新能源锂电池的核心材料,在2011年以前,产品长期由国外企业垄断。该公司经过自主创新,实现了六氟磷酸锂产业化,打破了国际垄断。如今,中国每10部手机中,就有3部使用多氟多生产的六氟磷酸锂做锂电池原材料。同时,该公司生产的多款电池被列入工信部推荐使用名录,已有5000余辆装载着多氟多电池的电动汽车在安全行驶,最长里程已达十多万千米。
延伸产业链
传统煤化工企业如何改变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河南能源开祥化工公司董事长李丙学说:“在基础产业过剩的局面下,煤化工企业要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在增加产品附加值上做文章。”
开祥化工推进以甲醇为基础的传统煤化工转型升级,先后上马并投产了二甲醚,1,4-丁二醇项目一期、二期等基础能源化工产业和精细化工产业,进一步拉长了该公司的产业链条。
“从煤炭加工增值角度看,煤制甲醇可增值约4倍,甲醇进一步深加工为二甲醚以及1,4-丁二醇等化工产品,则可分别增值5倍及18倍。”李丙学表示,该公司先后与山西大学、郑州大学等高等院校建立了技术研发合作关系,通过开发新产品,着力培育自己的优势产业链。
平煤神马集团围绕煤炭主业及下游产业链条,大力建设煤焦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以首山焦化产业园为例,该园区包括年产300万吨焦炭、30万吨煤焦油加工、10万吨苯加氢、10万吨甲醇、20万吨二甲醚、2.5亿立方米制氢、4万吨电极焙烧、5万千瓦时干熄焦发电、1.2万千瓦时废气发电等项目,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能源、资源循环体系。目前,该园区的煤气、煤焦油、粗苯、氢气、氨、硫黄和废气等全部实现循环利用,成为环保、节能、循环的绿色示范经济园区。
主打特色牌
“在炼油产能过剩、市场需求低迷情况下,惟有加大特种蜡新产品开发力度,依靠产品的特色化、多样化,才能为市场销售寻求新的增长点。”河南油田南阳能源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肖文珍说。
作为全国最大的特种蜡生产厂家,南阳能化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该公司累计加工原油及原料54.1万吨,完成年度计划的101.5%;综合商品率92.45%,比计划提高0.75个百分点;特种蜡产销量均超计划完成任务。截至去年底,南阳能化特种蜡产品已达34个品种93个牌号,其中已工业化生产的有30个品种84个牌号。
为提高企业效益,南阳能化从去年3月份开始,组织科研人员和营销人员先后到安徽淮北、云南曲靖等地进行客户走访,有针对性地对JLTD-105电容器蜡、JLRP-50乳化蜡、防锈蜡等产品市场进行前期调研,掌握客户对新产品的需求。2014年,该公司完成了JLC-1211型橡胶防护蜡、LY-02型橡胶防护蜡、JLTB-90(I)号蜡、JLTB-90(II)号蜡4项特种蜡新产品的开发。其中,JLC-1211型橡胶防护蜡用于全钢载重型轮胎,专供新加坡佳通公司;JLTB-90型2种型号的出口包装纸蜡主要用于出口东南亚地区。
河南佰利联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积极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为升级钛白粉工艺,该公司投资1.05亿元引进德国钛康公司先进的氯化法钛白粉生产技术。目前,该工程主体设备安装完毕,正在试车。同时,该公司立足通用型钛白粉,为客户量身定制专用特色新品。该公司新研发出的油墨专用BLR-631、造纸专用BLR-674、钛铁矿和脱销用钛白粉均受到客户青睐。
“市场需求就是我们的产品开发方向,目前我们正在研发化学纤维用钛白粉、塑料薄膜用钛白粉、油墨用钛白粉、自清洁纳米级钛白粉等项目,进一步把握市场脉搏。”佰利联相关负责人表示。
新形势需要新思路
在经济新常态下,企业进行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是市场的必然要求。如何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摆在每个化企面前的大问题。这就要求化企围绕经济转型,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河南部分化工企业把握市场脉搏,将产品向精细化、高端化方向延伸的做法值得借鉴。
近年来,有些化企仅仅满足于一时的市场占有,产品档次不高,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却还不对产品进行更新换代,导致产品同质化、产能过剩严重。随着市场的变化,这些项目不但没有给企业带来应有的效益,反而带来了沉重负担。反观黎明院、多氟多的关停装置、上马新材料,开祥化工、平煤神马的产业链条延伸,南阳能化、佰利联的开发新品种等种种做法,他们在新的经济条件下,开发的新产品顺应了市场需求,促进了企业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选择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实也是化企对发展方向的重新选择。
事实证明,化企的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必须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企业经营者要审时度势、精心策划,克服一劳永逸的僵化思想和浮躁心理,以积极稳健的态度,认真进行产品分析和产业分析,充分掌握行业、产业信息,来决定自己的调整方向和产品选择,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